诚信为本,市场在变,我们的诚信永远不变...
捐出一年穿不到三次的服饰、精简掉躺在家里“吃灰”的物品、净化被各式App充斥的手机桌面、删减例行公事式的无效社交……从身处象牙塔的学生到自行支配财务的上班族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“极简”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。“少即是多”的审美观念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。给生活做减法,也是给身心做加法。
■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张峥
当代快节奏的社会生活,似乎有无数事情在吸引我们的注意和精力:工作、家人、社交媒体等。生活越是纷繁复杂,我们越容易失去平衡和掌控感。
“两年前看完一些简单生活理念的书,我扔掉了家里大约一半的东西。那种感觉就像是重生了,有一种把身上肥肉都甩掉的清爽感。”晓芸笑着告诉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,她曾经也跟很多女孩子一样,热衷于“买买买”。
“但是很快我就发现,买得越多,想要的越多,欲望也越多。而收入却赶不上欲望成倍增长的速度,紧接着焦虑、痛苦、自我怀疑就来了。越是焦虑,越是想花钱。挣扎了一段时间后,我意识到:人生的精彩不应该只由消费来定义。我开始不以消费取悦自己,不付‘智商税’。神奇的是,我反而找到了最舒服的状态,不仅焦虑情绪不见了,还攒下了不少钱。”晓芸说。
不再买买买爱上“简”法生活
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,如今我国已成为当下全球线上购物体验最好的国家之一。然而,伴随着购物流程和模式的优化,不少消费者也发现自己购买了大量不实用的产品。
“家里的东西越来越多,实际上大部分都是闲置品。”倩倩去年毕业后入职北京一家事业单位。半年多时间里,十几平方米的合租房已经被她填得满满当当。书桌下堆满囤积的化妆品、沐浴露、纸巾等;衣柜门一开就无法合拢,房间里四处散落着衣物、玩具、没开封的书、过期零食……因为喜欢漂亮杯子,她惊讶地发现自己竟然买了10多个形状相似的保温杯。
“90后”小杨在接触了极简生活理念之后,一鼓作气把电视柜、茶几、餐桌、沙发和餐桌全部处理掉了,客厅里只剩下电视和一把椅子。“这时候我才意识到:不影响自己需求和体验的极简,是真的舒服。”小杨告诉记者,以前总认为拥有了特定物品,就会得到快乐,幻想着使用了某个产品之后,就能过上广告里的美好生活。“比如,我过去以为拥有了更好的办公条件,就会有更高的效率;以为购买了时间管理的课程,就可以变得更自律;以为买得够贵够好,就拥有了体面的人生。‘购买’这个行为,看似让我得到很多,但到最后得到的却是烦恼和懊悔。现在我的物品少了,家也更干净了。”
精致的生活是什么?不是用钱买最贵的东西,用最好的服务,享受最好的待遇。精致的生活,其实一点儿也不贵。它和金钱没有直接关系,而是一种生活态度。
极简生活,释放精神压力
极简主义理念首先风靡于艺术和设计领域,表现为追求一种极致简单、化繁为简的艺术设计风格,以最少的色彩、简单的符号等设计元素表现出最美的设计形态,从而产生极强的视觉冲击力。日本著名作家佐佐木典士在其著作《我决定简单的生活》一书中提到:极简的生活指的不仅仅是简单的断舍离,而是做事的态度。
“这不是苦行僧式的自虐,而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、经济环保、轻松愉悦的生活方式。”一位创办极简生活讨论小组的网友在其个人主页分享道,极简生活的本质是将时间和精力整合并有效利用,追求价值最大化,克制无意义的消费欲望。
在线上论坛“豆瓣”上,有大量与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相关的讨论小组,大家致力探讨如何不盲目跟风消费,保持极简主义生活态度。例如“不要买·消费主义逆行者”“低消费研究所”“实用消费主义”和“100个不消费的快乐”等小组人数共计逾40万。他们相互交流、分享经验,从而了解更多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以及行动措施。
家装设计师小罗告诉记者,如今年轻人的装修案例中,100平方米以下的户型,80%的年轻人都喜欢极简风格。在他看来真人百家家乐app,在这个物质并不缺乏甚至有些过盛的年代,几十年前那种依靠堆砌物质来打造生活安全感、表达丰裕的家居装饰风格已然过时。“当下生活节奏加快,日常事务高负荷运转,信息繁杂又碎片化,让人心也变得越来越容易浮躁。家居装饰的简洁整洁、优雅大方简直成了一种精神刚需。从这个角度看,与其说‘极简’是选择风格,倒不如说是释放压力。”小罗表示。
极简主义的家是一种人对生活的态度——宁舍弃,也不愿过多的复杂。“少即是多”()的审美观念,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。
“极简生活并不是单纯的‘断舍离’,也不是简单的越少越好,而是一种对于人生中的主次有着清晰目标的价值判断,不论是家装、人际,还是工作、生活。”小罗说。
极简生活,提升生活掌控感
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任志洪表示,频繁购入商品、接收“短频快”的信息,是一种无意识的成瘾行为。“但这实际上并不是一种快乐,反而会让人焦虑和空虚。”
在践行极简生活8个月后,“90后”琪琪最大的感触是幸福感与专注感明显提升。“自己对于需要的、喜欢的东西有了更清晰的概念,冲动消费明显减少,可支配收入增加。”
“极简主义为我的生活带来了新的选项,这意味着不去买那些打着‘让生活更美好’旗号的产品是正常的。了解自己是谁,不让消费来赋予自我意义;明晰自身需求,不再只为看起来很美买单;精简物品与人生,不为额外的人事物所累……”30岁的茜茜告诉记者,她非常喜欢目前的生活状态。
捐出一年穿不到三次的服饰、精简掉躺在家里“吃灰”的物品、净化被各式App充斥的手机桌面、删减例行公事式的无效社交……从身处象牙塔的学生到自行支配财务的上班族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因为“极简”获得了全新的生活体验。有人克制了消费欲望,用省下的钱完成了一次期待许久的旅行;有人因为提高了做家务的效率,用余下的时间学习了一门新的技能;有人减少接触“短频快”的视频与新闻,收获了良好的睡眠……
事实上,极简生活让更多的年轻人拥有了掌控感。正如媒体人云朵所说:“比起物理层面的极简,最让我坦然的是,我想清楚了‘我到底想要什么’这件事。自此之后,我很难被无谓的欲望驱使,反而重获了掌控人生的真实感。极简不是无欲无求,而是正视自己的需求;给生活做减法,也是给身心做加法。”
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副教授李向振表示,极简生活渐成风潮,与近年来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。极简的背后,既包含了人们对消费观、人生观的思考,也凸显出新时代的人们常怀远虑、居安思危的耐心,和拥抱生活的乐观积极态度。
无论你是否践行极简生活,都不妨以此为契机,去了解自我,掌控人生,在世界的无数种选择中,找到属于你的那份自由。
真人百家家乐app,愿您夜夜笙歌,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
极简主义生活方式 连续3年穿同一款T恤 “极简主义”生活受追捧
一件T恤穿三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?
最近,一个名叫“连续三年穿同一款T恤”的挑战视频在油管上特别火,引发了网友热烈的讨论。这个视频up主叫Matt D‘,是一位知名的极简生活方式博主,上有290多万的订阅,常常会发布关于自己极简生活的视频。
他决定开始这个挑战,是因为早在2010年时,他为了奉行极简生活想对衣柜进行一次断舍离。结果发现很多衣服不仅买了之后没穿过几次,有些甚至连吊牌都没剪,而最常穿的衣服,却往往只有那几件。
每一次走到衣柜前,看来看去只想穿最喜欢的那一件T恤,如果这件衣服恰好是洗干净的状态,他一定会选这件。于是Matt决定再次简化衣橱,买下了20件同款T恤,10件炭灰色,10件浅灰色。
在挑战的三年里,他拍摄的每一个视频都穿着这款T恤,除了偶尔有人问衣服在哪里买的,大多数网友都没发现或没在意他穿的是同一款T恤。由此他得出结论:其实没有人在乎你穿什么。
Matt在执行这项挑战的三年里,发现不仅在早上节约了不少挑选衣服的时间,避免急匆匆出门,还能把时间用来思考一天的工作和行程,让他更快进入工作状态,认为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给他带来了不少好处。
不过,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并不认可这种穿衣方式:Matt穿就是极简主义,而自己穿就是流浪汉
也有人认为对女性来说太极端了,毕竟每天都穿同样的衣服非常单调。
在国外,像Matt这样奉行极简生活方式的人不在少数,甚至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。但否定的声音也很多,觉得这种“性冷淡”的生活毫无意义,枯燥又乏味。说到底,极简主义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?范主今天就带大家看一看国外博主的示范。
什么是极简主义生活?
极简主义生活方式作家 曾下过一个定义,认为极简主义生活主要是消除生活中的杂乱,减少那些做重要事情时的干扰。
爱因斯坦、乔布斯和扎克伯格,都是极简主义的推崇者。
前面提到过,如今奉行极简生活的人非常多,但他们为什么认可这种生活方式呢?范主从中总结了几点要素,如可以节约时间和金钱、减压以及让生活更高效等等。
节约时间,避免决策疲劳
以极简主义生活的的入门级概念——衣橱简化为例,博主Matt认为将衣橱进行断舍离,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和精力,放在重要事情的决策上,避免决策疲劳。
除此之外,乔布斯万年不变地穿着黑色高领上衣+牛仔裤,以及扎克伯格收集了满衣柜的 灰色T恤,都是为了把穿搭的时间节省出来,花在更具价值的事情上。
极简主义的拥趸们还认为,极简生活还能够让人一定程度上减少心理压力。
比如很多当代白领的现状,都是出门光鲜亮丽,家里杂乱无章。忙碌的生活常常导致挤不出一点时间来打扫,而每天醒来都面对着乱糟糟的环境,不自觉地就会给自己徒增心理压力。
但是把家庭环境极简化,给不需要的东西断舍离,每次回家都能享受到一个干净、温馨的氛围,就会大大减少心理压力。
极简生活讲求的“少即是多”也是一个关键理念。在任何东西上,质量都比数量更重要,当钱花得更有意义,买的东西更少时,就可以省下钱来做更重要的事情。
因为冲动而入手的快时尚衣服、图便宜下单的没啥用处的小物件,每一个不经思考买下的东西,都会成为日后困扰的负担。
极简生活方式有什么共性?
当下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极简主义生活的推崇者觉得,当他们用最少的物质满足生活时真人百家家乐app,解放自己,会发现生活变得轻松了不少。想要实现这些只需掌握两个要点,在物质上“断舍离”,在欲望上“做减法”。
简化衣橱,奉行less is more的穿搭法则
其实简化衣橱这个理念早在上个世纪就开始流行,还衍生出一个新名词——胶囊衣橱,是指衣柜里都是一些没什么特别之处的基本款,可以在多个季节穿着,同时还能适应多种场合。
这个词的创造者——伦敦一家精品店的老板Susie Faux说:“胶囊衣橱的基本思想很简单,选择少量的质量更好的衣服,这些衣服使人看起来更加自信和成功。”用少量的基本款打造专业又合身的职场look,尤其适合职场人士。
Ins上也有不少博主分享过自己的胶囊衣橱,比如范主曾写过的造型师Julia就在具体的款式上给出了专业建议。
在上装方面,她推荐舒适的白T、条纹上衣、简单的针织毛衣和高档的真丝衬衫等。
而正式职业装,则要选择黑白灰色的基本款,永远不会出错。
博主Maria Lee的衣橱中就有一条非常实用的黑色无袖连衣裙,设计简单优雅,除了日常穿,职场上穿也显得干练正式。她还曾挑战自己,连续一周都穿同样的小黑裙。
下装包括万能的牛仔裤、职业的铅笔裙和无袖连衣裙。天冷的话,可以在无袖连衣裙里面搭配衬衫,又是一个新的Look。
极简主义生活博主@的衣橱几乎都是黑白灰的基础款,各式各样的白色衬衫、黑色西服套装以及大地色系的上衣都是最常出镜的服饰。
另外一位女博主@的衣橱,同样是以类似的基础款为主,通过更为丰富的搭配方式,打造多种look,消除沉闷感。
大多数极简主义生活男博主的衣橱,则与Matt的衣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将自己的每一类单品精简到个位数,但是能够兼顾各种场合。
博主@表示自己会有选择和考虑周到地购买衣服,因为这些衣服其实算是一种投资。所以他始终会遵循自己的审美,选择经久耐穿的款式,满足这些条件后再选择更为简洁的设计和中性的颜色。
知名极简主义生活账号@,他们认为极简主义就是为自己创造简单的生活,这样才能有精力、时间和其他的资源做更有意义的事情。在他们所发布的极简穿搭中,大多只有黑色↓
这个账号的主理人之一约书亚·米尔本,他的个人衣橱就是典型的基本款集合,5件白衬衫、2件连帽衫、3件格纹衬衣、2双皮鞋、1双运动鞋、1双靴子,无论是正式场合还是生活休闲,统统都能Hold住。
有“俄罗斯扎克伯格”之称的创始人帕维尔·杜罗夫,日常穿搭也是全黑画风,黑色T恤、黑色衬衫和黑色西服套装,从头到脚一黑到底,很是极简。
而博主@则更为推崇极具北欧风的斯堪的纳维亚品牌以及日本品牌,他认为这些品牌是对极简时尚最好的诠释。
△清理家中杂物,让生活归于平静
除了衣橱需要简化,与我们每天“相处”时间最长的家,也需要断舍离。Matt就把自己的家打造成了极简风,不需要的东西统统丢掉,细小琐碎的物品收纳起来,让环境看着更舒心。
他甚至把房间清空,就这样简单席地而坐,这样的风格近几年在国内也很受欢迎。
作家 认为,走进整洁、宁静的家庭环境会给人带来一种奇妙的宁静感,而杂乱的陈设,四处摆放的杂物不仅让人看了心生烦躁,还会产生需要整理的压力。
而处理掉那些使用率低或完全不需要的东西,不仅能在视觉上达到极简的效果,也有很好的减少决策效果和减轻压力的功效。
实在舍不得扔掉杂物,近几年大火的“日式断舍离”特别合适,通过超立体的收纳以及空间的利用,所有琐碎物品不再出现在眼前,还能做到空间上的极简。
△减少不必要的消费
快时尚品牌打折促销的衣服、一时心动但并不需要的琐碎物件、亦或是不断更新迭代的电子产品,在物质上的断舍离还可以从源头做起,比如减少诸如此类不必要的消费。
认为,极简主义其实并不只是一味地拥有更少的物品,而是要积极地做出选择,选择什么样的物品是对自己真正重要的,拒绝冲动消费。
△ 精神极简
物质极简之外,精神极简也是极简主义生活的一环。
比如给欲望做减法,了解自己的真实欲望,不随波逐流,把精力放到自我与内心上。
或是信息极简,主动去避免无效信息的侵入以及快速处理信息。英国亿万富翁、维珍集团的创始人理查德·布兰森会坚持在每天固定时间登录自己所有的社交账户,了解当天的新闻,一次搞定所有事情,之后便不在社交媒体上浪费时间。
真人百家家乐app,愿您夜夜笙歌,祝我们的祖国和平昌盛国泰民安